經濟日報 2012年7月11日
風雨後的彩虹特別絢爛。小六升中派位結果揭盅,正當中產父母一擲千金為子女鋪路入名校之際,一些連課外活動都負擔不起,還要面對家庭問題的窮學生,終靠自己成功獲派第一志願中學。
兩名居於劏房的鮮魚行學校學生,明白到英中學位得來不易,珍惜讀書機會之餘,更已立下目標,冀將來為父母買大屋脫貧。
與父母一家三口居於百呎劏房,同時面對家庭問題的李杰平,一直在困難中成長,他昨日成功獲派第一志願的銘基書院,可謂苦盡甘來;不過,與其他基層學生一樣,選校時信心不足,不敢「高攀」,放榜後再與母親趕赴另一所地區名校循道中學叩門,他表示:「我想挑戰自己,讀更好的學校,將來令爸爸媽媽住得好一點。」
除了貧窮外,由於父親是內地人,初來港時因未能適應而變得暴躁,不時打罵杰平,甚至到學校吵鬧;幸好梁校長將杰平一家的情況轉介予社署跟進,李父也逐漸適應環境,情況大有改進。
年紀雖小,杰平卻能諒解父親的苦衷:「當時很害怕、很無助,但我知道爸爸不是真的想打我,他也控制不了自己。」面對家庭問題,他慶幸有學校提供支援,學業上亦得老師同學的幫助,大大減少學習上的困難。
在拳頭下成長的杰平特別懂事,放學後自覺地留校溫書,課餘亦會幫母親分擔洗碗及抹地等家務。如今苦讀成功,杰平冀將來能成為攝影師,可以留住最美好的時刻,同時希望改變與父母的居住環境。
和杰平一樣透過發奮讀書冀衝出劏房的,還有小四才來港的葉丹燕。丹燕小三才開始學英文,來港後奮起直追,又努力克服學習繁體字的困難,昨日終獲派第一志願聖文德書院。她與父母亦居住在不足百呎的劏房內:「家裏有點擠迫,希望買一間大房子給父母!」
丹燕的母親有病在身,父親則只打散工,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」,領取綜援的丹燕亦勤奮好學,以優異成績換取梁校長獎勵的文具、食物及毛公仔;而丹燕努力的動力源自於辛勞的父親:「爸爸工作回來滿頭大汗,我不忍心看他受苦。」
有別於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港童,對丹燕而言,能有讀書機會並非必然,更不敢奢求可以參與各種課外活動,正由於此,她立志將來成為老師,教下一代珍惜讀書的機會。 |